本书的主角是奇迹课程的笔录者海伦•舒曼女士。她在1965年10月到1972年9月之间,“听到”耶稣通传给她的讯息,并记录下这三册一套的课程,带给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灵性讯息。海伦一生追寻上主,本书可说是这段笔录的故事。
某天下午,我和海伦坐在她的客厅的沙发上聊天,每当天气不宜散步,这是我们最喜欢待的地方。那时,课程完成笔录才过了几年,海伦的精神也相当好,外界却对课程的起缘以及她的生平事迹,有了不实的传言。我们聊到这,不禁一叹,哪天等她过世了,这些谣言会传得多离谱啊! 顺带一提,海伦曾在灵视里见过自己的墓碑,上面刻着72这个数字,她似乎非常笃定,自己会在72岁时往生。事实上,海伦在过72岁生日的前5个月就去世了。那天在沙发上聊天的确切日期,我已记不太清楚了,但最有可能的时间是落在海伦1981过世前的两到三年。
海伦有一本未出版的自传,但我们都觉得里面的描写相当刻板,一迳在她的公众形象上着墨,忽略了她内在的深刻感受与经验。我们曾经试图挽救这本(不传神也不准确)的自传,补漏钉讹。完稿后,有些部分的确有起色,但也有不少越改越糟。原来,要海伦重述与宗教有关的往事,特别是那些涉及奇迹课程的情节,便勾起她内心的巨大焦虑。她把故事删得面目全非,让这本自传无法如实反映出她的一生。 就在这种窘境下,我告诉海伦,让我来吧,她这一生的故事,包括笔录奇迹课程之前、笔录中、甚至是笔录后,所有相关的外在事件以及内在体验,我会全部帮她写出来
海伦举双手赞成这个提议,而我随口引述了哈姆雷特的一段台词。这是我们最钟爱的文学作品,也常把剧本的对话挂在嘴边。这段话出自最后一幕的最后一景。哈姆雷特那时已喝下毒酒,就要死了,他最忠诚的朋友霍拉旭也想与他共赴黄泉,眼看他就要吞下毒酒,哈姆雷特一把夺走他的杯子,大叹:
啊!霍拉旭,我死之后,要是世人不明白这一切事情的真相,我的名誉将永远蒙着怎样的损伤!你倘若爱我,请你暂时牺牲一下天堂的幸福,留在这个冷酷的人间,替我传述我的故事吧。
我向来不认为这个世界残酷无情,我也不觉得,没有海伦的日子很难熬。我反倒有个预感,觉得世人会抵挡不了诱惑,加油添醋地神话了、甚至扭曲了海伦的故事和经历,让她的身后的名誉“永远蒙受损伤!”其实,海伦的故事根本无需好莱坞式的渲染,只要如实地写下她此生的遭遇,就足够鼓舞人心了。海伦是我的挚爱,我愿为她写下这本传记,更真实的映照出她此生的经历。 虽然海伦献出了一生,传递耶稣的讯息,但在她的感觉里,这的确是暂别永福的人生。
关于海伦的生平以及奇迹课程的起源,坊间已经有了一些无稽的谣传。这些故事往往失之偏颇,未能开显以下三个重点。第一,海伦与上主及耶稣之间真实的感通经验。第二,海伦独特的双重人格一方面,她有高度发展的灵性自我,但另一方面,她也有个旗鼓相当、势均力敌的小我。第三,在某种意义上,她与威廉·赛佛的交往直接促成了奇迹课程的诞生。我写下这本传记,为的是记录海伦对上主及耶稣的爱恨情结,这种矛盾在她童年时期已初现端倪,一直持延续到笔录课程时,甚至到她1981年过世为止。
这不是一本传统的传记,因为我没有采用编年手法,巨细靡遗的交代海伦的一生。它也不是一本从精神分析角度切入的传记,虽然这种文类在我们这个佛洛伊德时代颇受欢迎。相反的,我只想在这本书里呼应奇迹课程,彰显我前文强调的主题,即海伦的自我矛盾。一部分的她确实渴望回归上主,但另一部分的她却对回归上主无比畏惧。其实,无论每个人的家庭背景,或是基因遗传是如何地天差地别,这种内在矛盾才是人类生命的主题曲。这种冲突不只体现在海伦人格的两个面向,也反映在所有人对于上主,与耶稣这号人物又爱又惧的心理。上主的圣爱灿烂辉煌,是我们生命的活水源头。若说有人曾最完美地体现了上主的圣爱,那么此人非耶稣莫属。
——摘选自翻译中的《暂别永福》前言
原文作者:肯恩 Kenneth Wapnick
中译:智恩 David
|